高焕方:投身环保科研近30年 为绿水青山当好安全“守门员”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系统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和推进新重庆建设,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与培养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重庆理工大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2022年,学校党委人才工作会吹响了“建设全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号角,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更是擘画了“要强力推进重庆市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图景,把学校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向往之地、广大人才安心之地。
“重理工师说”系列报道,深度展现一代代重理工教师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的“重理工力量”。
【人物简介】
高焕方,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固废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修复与治理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任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理工大学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受聘为重庆市环境技术评估专家、重庆市污染场地及化学品环境管理咨询专家、重庆法院环境资源审判专家、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环保应急专家等。
从办公室跑到实验室,从单位快速到达现场……在工作中,高焕方经常是处于快走甚至奔跑的状态,他总是一丝不苟而又忙碌严谨地去解决实验室和现场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高焕方是一名“环保博士”,也是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固废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修复与治理专委会副主任、重庆理工大学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有着近30年的专业研究和教学经历,将积累的专业知识在土壤治理等方面深耕和实践,让重庆的“净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们常说保护地球环境,其实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对我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促使我继续努力走下去。”
高焕方教授讲学
01
从研究员到教授的成功“转型”
2004年,高焕方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来到重庆工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前身)生物工程学院。“我喜欢学校的氛围,尤其是像重庆理工大学这样包容开放的环境,可以更自由地掌控科研时间。”高焕方道出其中原因,没有多余的渲染,他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来到学校,不可避免,教书育人工作赋予高焕方科研之外的另一种职业使命。作为学校《化工原理》《精细化学品化学》《涂料与粘接剂》《环境化学》等课程教学的首任教师,起初的教学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直言从“自己明白”到让“学生明白”还有一段距离,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为了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他不断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结合当下最新最热的科研主题,分析教育实例,带着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琢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的高效课堂。
现在,作为研究生导师,他既传授学生科研知识,又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引导研究生就业和职场方向。已经先后引导十余名毕业生进入重庆的“土壤圈”,为重庆土壤调查和治理行业挖掘和输送人才。
高焕方在现场调研
02
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走进高焕方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那被一摞摞项目报告填得满满当当的书柜。
作为项目负责人,高焕方承担了90余项省部级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累计项目经费近6000万元。
“在当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累积性的趋势下,环境风险评价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提升土壤修复科技创新能力,高焕方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污染土壤处置技术及修复规范研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含铅污染处置技术及六价铬污染土壤处置技术在重庆多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真正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应用场”。
他针对当前行业弊端的污染土壤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推出了各类风险评估报告70余份、《重庆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DB50/T 722—2016)及《重金属固化稳定化修复工作指南》标准2项,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等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重庆多地区的土壤污染治理。
“科学研究是一场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研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做出成果。”高焕方说,他深知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决心与毅力,纵使长路漫漫也绝不放弃。他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做好青山绿水的“守卫战士”,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继续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编辑:付筱竹
审核:罗鉴益 徐富霜
往期推荐
今日视频号推荐